乐清上班族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724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“高仿账号”当休矣

[复制链接]

966

主题

1861

帖子

4193

积分

小伙伴

Rank: 1

积分
4193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苏心何 发表于 2024-3-15 16:54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来自: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
  近日,一名女子发文称好友把微信昵称改为“文件传输助手”,还使用了同样的官方头像,导致自己错用了9年,各种隐私被一览无余。该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并迅速冲上热搜。

  一时间,“高仿账号”话题再度被聚焦。“高仿账号”并非什么新鲜事物,伴随着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而大量滋生。但尽管相关部门使出“十八般武艺”,“高仿账号”依然呈现出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景象。

  不禁想问,“高仿账号”赖以存活的招数究竟是什么?治理“高仿账号”又为何如此之难?


  “女子被好友改名文件传输助手骗9年”相关事件截图 图源:“观察者网”微信公众号

  一

  “高仿账号”通常指的是一些自媒体通过冒充政府部门、商业机构、专家名人等官方账号,在网络平台上博取关注和流量,从而实现变现。纵观当前的“高仿账号”,主要有以下几类常见特征。

  有的照猫画虎,在头像昵称上故弄玄虚。和曾经的“康帅傅”“太白兔”“粤利粤”等山寨产品套路相似,如今的“赶丽颖”“何·炅”等假明星,擅长通过形近字替换、在正版昵称后加符号(例如·/?)等手段浑水摸鱼,并频频在各种热搜评论底下“抛头露面”、蹭粉引流。也正因如此,当有真明星在线留言时,往往会被网友调侃“活跃得像个高仿账号”。

  有的鸠占鹊巢,扮演新闻当事人博眼球。此类“高仿账号”精准拿捏了“吃瓜群众”的好奇心,喜欢在一些热点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乘虚而入,编造散布虚假信息。例如前不久“上海女教师被指出轨男学生”一事引发社会关注,多个自称是“女教师”本人的账号在网络平台上接连冒出,赚取了不少流量与打赏,随后因涉及假冒仿冒被平台封禁。

  还有的披着“羊皮”外衣,冒充熟人打“感情牌”。他们通常盗用目标对象身边亲人、好友、**的头像和身份,一番寒暄之后,或要求垫付机票,或请求转账治病。诈骗方式更是不断升级,利用AI技术炮制假视频、假声音的新闻也已经屡见不鲜。

  更有甚者直接“碰瓷”政府部门官方账号。有关报道显示,仅2023年,就有超20家“国字头”单位连发“防诈声明”,提醒公众保持警惕,谨防上当受骗。这些打着政府机关旗号行骗的不法行为,既会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损害,也极有可能扰乱市场秩序,造成社会各方的财产损失,由此引发的风险难以估量。


  抖音平台上“西方臻选”账号碰瓷“东方臻选”,图为“西方臻选”直播画面截图 图源:“法治网”微信公众号

  二

  是什么驱使“高仿账号”宁愿冒着触犯法律的风险也要“顶风作案”?又是什么赋予了假冒账号如此强的“韧性”?笔者认为,背后原因有以下几方面。

  从“高仿账号”本身来看,巨大利益驱使“野蛮生长”。低成本、高收益,简单复制粘贴、粗暴搬运,就能立马引来流量,继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,这种近似于空手套白狼的诱惑,使得大批人趋之若鹜。有媒体调查发现,这些“高仿账号”的背后,已经形成了一条造号、养号、卖号的灰色产业链,一个号月入5000元不成问题。于是,那些投机取巧、缺乏原创力的自媒体将运营“高仿账号”视作“摇钱树”,本着“蹭到就是赚到”的想法,挖坑、碰瓷、抱大腿,一再突破道德法律底线。

  从平台态度来看,监管滞后造成“推波助澜”。目前,多数自媒体平台面对公众账号注册会设置相应的身份验证,但当涉及个人账号时,这种审核机制有时会大打折扣。某些平台为了迎合用户快捷注册的需求,推出了无需实名认证的注册方式,这无疑为“高仿账号”开辟了绿色通道。

  此外,个别平台作为利益相关方,对推送作品的审核也存在“装睡”之嫌。一些明显一眼假的“高仿账号”本该被限流,却被算法反复推送至目标用户。随着推送次数的增加,“李鬼”逐渐变成了“李逵”,平台也间接成为了“高仿账号”杀熟的“帮凶”。

  直到今日,仍有不计其数的名人“高仿账号”在各大网站流窜,白岩松、靳东、周杰伦等公众人物都曾深受其扰,到最后不得不亲自站出来打假。但仅靠本尊自证清白终是“治标不治本”,若平台能够多一丝警觉和行动,受害者也无需如此大费周章。

  从广大网民角度看,心理弱点导致“防不胜防”。出于一夜暴富、情感慰藉、追求偶像等心理需求,部分网民在面对“高仿账号”时会不由自主地失去基本的判断力,尤其是一些网络甄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和中老年群体。

  多数受骗者往往只看到了“高仿账号”为自己提供的情绪价值,而忽视了完美人设背后隐藏的套路,稍不留神便会被蒙蔽双眼,稀里糊涂地落入圈套,轻则成为恶意吸粉的“分母”,重则导致个人财产的损失。

  以“假靳东”一案为例,“高仿账号”正是利用了粉丝渴望与偶像亲密互动的心理,以及中老年人缺乏关注的“情感需求”,一旦时机成熟,便开始骗取钱财,而受骗者沉浸在甜言蜜语中浑然不觉,直至警方上门还不愿相信诈骗现实。


  图源:视觉中国

  三

  “高仿账号”长期活跃在广大网友眼皮底下,有流量的地方,总有它们明晃晃的身影。面临庞大的账户基数,“打地鼠”式的查处方式注定是杯水车薪。想要真正使其不敢冒头,还需形成“人人喊打”的社会合力。

  一方面,平台尽到责任,让“高仿账号”无漏洞可钻。面对是非原则问题,平台方理应收起维护自身流量的那点“小算盘”,本着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,从账号申请注册、资质认证、运营行为等多方面进行干预,积极发挥好“把关人”的作用。

  在这点上,一些平台的先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。比如,微博、微信公众号采取官方认证机制,为官方账号加“V”以示区别;又如,抖音平台“重拳出击”,对多个“高仿账号”予以***封禁、抹除其不当行为获取的粉丝、取消营利权限等处置;再如,通过升级算法推送程序,减少“高仿账号”相关内容被推送至程序首页的概率……各大平台也可在借鉴基础上创新优化,真正将“清旧疮”与“治未病”相结合,不让“高仿账号”有可乘之机。

  另一方面,加大“灭鼠”力度,让“高仿账号”无生存空间。网络空间从来都不是无法无天的“江湖”,监管部门要健全、细化相关法律法规,多措并举,彻底斩断“高仿”行为背后的利益链、流量链,同时强化网络法治意识教育,引导广大网民健康用网触网。

  实际上,国家网信办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《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,明确“恶意假冒、仿冒或者盗用组织机构及他人公众账号生产发布信息内容”,属违法违规行为。不少社交平台舆论场上的“李鬼”,也在去年的“清朗·从严整治‘自媒体’乱象”专项行动中现出“原形”。可见打鼠的板子必须“带电运行”,才能形成高压震慑。

  此外,用户个人也要擦亮“火眼金睛”,善于甄别分辨。看到一些有疑议的内容时,不妨点入账号主页查看认证主体,在发现假冒仿冒账号时及时举报投诉,切勿被第一眼所迷惑,陷入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的幻境。

  “流量向善,方能长流”。想要通过搬运、复制的途径不劳而获,结果只能是“偷鸡不成蚀把米”。毕竟,任何东西丢了内核,都只是一张“画皮”而已。

稿件来源:网信浙江
 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乐清上班族网 ( 浙B2-20100310-1 )

GMT+8, 2025-1-3 06:40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