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互联网正在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这种现象在家庭、两性、代际等多个层面都有体现 。具体如下 :
- 家庭关系疏离:算法持续推送高度同质化的家庭矛盾内容,如“父母皆祸害”等,会系统性地强化和放大用户的负面情绪与记忆,使个体将网络上抽象的“父母罪责”套用到自己具体的家庭中,侵蚀家庭关系中最根基的信任与包容,导致情感纽带名存实亡。
- 两性对立加剧:平台为追求流量,会向男性与女性用户分别精准推送“田园女权”和“直男癌”等极端化、标签化的内容,促使双方放弃对个体复杂性的理解,转而将对方简单归类为某个敌对群体成员,导致亲密关系中的预设立场和敌对情绪日益严重。
- 代际隔阂加深:算法构建了相互不可见的“平行信息世界”。父母沉浸于“养儿防老”和“子女不孝”类内容,而子女则被“父母控制狂”和“原生家庭伤害”等内容包围。双方基于截然不同的信息环境形成固化且对立的认知模式,认为自己的观点是“常识”,导致沟通时缺乏共同语言的基础,使代际理解与融合变得愈发困难。
- 职场关系紧张:算法助推了“身份政治”向职场蔓延,通过持续渲染“老板都是资本家”和“00后整顿职场”等片面叙事,将复杂的劳资与合作关系简化为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模型,诱导员工用对抗性思维解读正常的管理行为,也促使管理者对年轻一代产生顽固偏见,侵蚀了人际间的信任与合作精神。
![]()
![]()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