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 | 
 
| 
 若想解决情绪,我们就要知道情绪从何而来?
 
 #诱因
 
 1:孩子好奇心的破坏(对新鲜事物没有兴趣/无感)
 
 例:
 这个不能玩(危险)
 这个不能碰(有细菌)
 这个不能学(没用)
 
 长此以往,孩子的好奇心逐渐降弱,别说挑战,就连尝试都不会有兴趣(家长认为对的,难道就是全对的吗?我们想让孩子活成我们想象的模样,太难了)
 
 2:无原则的表扬(落差感)
 
 例:
 
 考了100分,太棒了,得100分,想吃什么,想要什么?(表扬停留表面,孩子很容易形成落差)
 
 什么大事小情的都要表扬,即便是孩子应该做的,能力范畴内的,而“批评”教育弱化,这些会导致孩子盲目自信,缺少自我反思的能力(有害无益)
 
 (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——鸡汤喝多了对身体不好)
 
 考100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来的,重点表扬鼓励他的“努力”,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努力是值得保持的,坚持下去的(努力的方向)
 
 无原则的表扬,把孩子抬高了,摔下来也会更疼,当遇到困难时,就会颠覆自己的认知,混沌状态,落差都会随之而来,甚至一蹶不振,所以“正反”(鼓励与批评)教育都要有,但都要讲方法(日后更新)
 
 3:无从下手,没有方法
 
 遇到困难,孩子也会首先想到的是解决,可是谁又能真正的帮“我”呢?
 最后没有在“根”上解决,才会导致孩子逃避/找理由来让自己“心安”一些
 
 老师?家长?
 
 老师会帮你解决知识“点”的问题,精力毕竟有限,心理疏导是有心无力,而且每个家庭教育观不同,也会经常出现“南辕北辙”的现象
 
 家长?
 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候的重要“老师”
 家长在各种书籍/小语录/某专家们也学了许多,最后解决了吗?往往也是败给“情绪”二字
 
 了解畏难情绪的“点”
 
 以“点”出发,寻找下一个方法的”点”
 点与点之间”串门“那么畏难情绪的这个”面“就会有所好转
 
 例: 偏科(数学)
 
 家长可以不会教专业的知识点,但是我们可以做辅助!
 
 孩子为什么在数学方面畏难?
 
 首先,我们要了解数学的逻辑(结构)这是第一步
 
 得出:
 观察/计算/空间逻辑/推理等是数学的底层逻辑,也是重要的支撑。
 (本人不是数学老师,个人的理解,方便举例)
 
 那么,我们就要去找偏科是在哪个“点”上畏难
 解构“点” 查出哪个“一”(底层逻辑)出现了问题
 推理之后,配合心理疏导,主动寻求老师帮助,说明情况,不管在效率上,还是老师对孩子的针对性辅导上,都会有一个新的方向(老师精力不够,做不到观察每每详细)
 
 那么我们就知道 1/2/3哪里出的问题?
 
 最后就是孩子(迎难而上)+老师(针对性指导)+家长(辅助)
 
 孩子的偏科问题也会进而得到缓解(不一定全部解决,但是这是必要的基础工作,做到之后,处理偏科的地基就算打好了,因为偏科的因素有很多,不是本文重点,日后更新说明)
 
 4:性格(急性子/慢性子)
 
 急性子缺乏耐心,容易出错,训练方向:静心
 慢性子拖拉成性,容易误事,训练方向:竞技类/团体协作
 
 畏难情绪是一座山,挡住了孩子学习的眼界与阳光!
 
 下一篇:畏难是座山,可我却不是愚公(三)
 (论方法)
 
 
 
 ![]() 
 | 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