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清晨六点,大荆镇中庄村的薄雾还未散尽,专职网格员李勇已经揣着工作笔记穿梭在青石板路上。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各户门牌号:王大爷家的屋顶漏雨、陈家媳妇的准生证办理……当翻到“徐阿婆-邻里纠纷”时,他的脚步顿了顿,指腹反复摩挲着纸页上洇开的墨迹——那是前天调解时被雨水打湿的痕迹。
这座宁静小村正经历着老龄化带来的阵痛。70多岁的徐阿婆独居在村东头的老宅,与邻居张大姐的积怨从年前挪动垃圾桶的位置开始发酵,演变成了一场持续3个月的“冷战”。
“你不要好啦!”李勇刚拐过祠堂就听见尖厉的叫骂。晨光里,徐阿婆正举着竹扫帚拍打张大姐的院门,发髻散乱地垂在耳边,布鞋上沾满泥浆。围观人群的窃窃私语中,他捕捉到关键信息——两人经常闹矛盾。
李勇机敏地挡在两人之间,和村民们一起把两人劝开。“我也不知道,她就是不停找我茬!”张大姐愤愤不平,“我是好心被当驴肝肺,看她晒的衣服掉地上了还专门去提醒她,结果她转头就说是我故意把她衣服勾地上,真是不可理喻!”
李勇感觉张大姐还是挺讲道理的,看来问题出在阿婆身上,他在脑中过了一遍徐阿婆的情况:长期独居,没有朋友,耳背,有一定认知偏差,总觉得邻居私下说她闲话……
而后李勇来到阿婆家,先和老人家唠起了家常,从日常生活聊到其子女,渐渐地阿婆放下戒心,话也多了起来。一番交谈后,李勇知道,老人家子女长期在外工作,平时没人陪伴和没人说话,一点点小小的矛盾闷在心里,就发酵成了大矛盾。
之后,李勇便开展了连续三周的“特别行动”:一有空就去阿婆聊聊天,帮她一起洗洗菜,找村里的妇女主任拉徐阿婆进“村活动小群”......过了些天,在和张大姐沟通交流后,两人一起去阿婆做麦饼。现在,我们可以看见徐阿婆和张大姐有说有笑地坐在门槛上聊家常。
“哪有什么调解秘诀。”被问及时,李勇感叹,“就像村口那棵老香樟,得把根系扎进每道砖缝里,才能接住每片落叶的重量。”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