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地铁里刷手机、工位上盯电脑、床上追剧……你以为只是脖子酸?不!你的颈椎可能正在经历一场“无声的坍塌”。
研究表明,我国20-40岁人群中,颈椎病患病率已超30%,而你每天的低头动作,可能就是“罪魁祸首”!今天,乐清友义骨伤医院骨伤科专家推出颈椎病专题科普,为您详细讲解防治要点。
一、低头时,你的脖子在经历什么? 颈椎的“真面目”:精密的弹簧系统
正常颈椎:
由7块骨头(椎骨)叠成,形成自然的“C”型前凸曲线,像一根微微前弯的香蕉;椎骨之间有“减震器”椎间盘,周围有肌肉、韧带固定;可轻松扛起5公斤的头部重量,还能灵活转动。
低头时的颈椎:
曲度变直:低头15度,颈椎压力增加到12公斤;低头60度,压力飙升至27公斤(相当于脖子上挂一袋大米);
每天低头4小时 ≈ 让脖子“扛大米”4小时,10年后颈椎病风险增加3倍,严重者可能瘫痪!
二、颈椎病的“狡猾信号”:这些症状别忽视! 你以为只有脖子疼才算颈椎病?错!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花式求救信号:
1. 神经压迫型症状
手指发麻:小指、无名指麻木;
手臂触电痛:从脖子到指尖的放射性疼痛;
握力下降:拿筷子掉菜、拧瓶盖无力。
2. 血管压迫型症状
头晕头痛:转头时眼前发黑,像“脑供血不足”;
耳鸣耳闷:感觉耳朵里塞了棉花;
记忆力下降:年轻人出现“老年健忘”。
3. 交感神经型症状
心慌胸闷:安静时心跳突然加速,像“心脏病发作”;
视力模糊:看东西重影,眼科检查却正常;
胃肠不适:反酸、嗳气,容易被误诊为胃炎。
三、拯救颈椎:从“低头”到“抬头”的逆袭指南 【预防篇】防患于未然
1、姿势革命:
手机举至与眼同高,电脑屏幕上缘与视线齐平。每30分钟起身活动,做“米字操”放松颈部(急性期禁用)。
2、睡眠保卫战
枕头高度:仰卧一拳高,侧卧与肩同宽(忌过高或过低),避免俯卧睡姿,减少颈椎扭曲。
3、科学锻炼
推荐运动:游泳(蛙泳最佳)、羽毛球、放风筝——强化颈部后伸肌群。
居家训练:靠墙站立(后脑贴墙)、小燕飞,每天10分钟
【治疗篇】早干预,防恶化
1、保守治疗(中西医结合治疗):
药物治疗:使用非甾体抗炎药、肌松剂缓解疼痛,辅以中药贴敷或内服,改善局部循环。
物理治疗:包括热敷、超声治疗、电刺激等,促进炎症吸收和肌肉放松。
中医手法:如推拿、针灸,重点针对风池穴、肩井穴等缓解颈部僵硬。
康复训练与姿势矫正:
定制颈部肌肉强化训练,结合牵引疗法;指导患者调整日常姿势,避免长时间低头,配备颈椎牵引枕等辅助工具。
2、手术治疗
针对严重病例(如神经压迫、椎间盘突出等),可能开展以下手术:
微创手术:如椎间盘切除术,通过小切口摘除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组织。
开放手术:包括椎板切除术扩大椎管空间,或椎体融合术稳定颈椎结构。
陈旧性损伤修复:处理因长期劳损或外伤导致的颈椎畸形。
四、这些情况马上去医院! 红色警报症状:
1、双手麻木无力:扣不上扣子、握不住笔;
2、走路不稳:像踩棉花,容易摔跤;
3、胸部束带感:感觉胸口被绳子勒紧;
4、大小便失禁:最危险的信号,需立即就医!
医生提醒:颈椎病会伪装成其他疾病!长期治疗无效的“偏头痛”“心脏病”“胃炎”,建议查颈椎。
检查建议:
颈椎X光,严重者需做MRI(核磁共振),查看神经压迫情况。
来源:乐清友义骨伤医院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