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已近两年,全国上下积极探索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,取得了诸多的成效。然而,减轻课业负担以后,该做哪一些育人方式的转变,该如何利用校内外非正式学习空间开展“泛在化”、“在地化”、“个性化”的学习,拓宽育人渠道是未来校园面临的新课题。
2023年6月20日下午,在温州市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召开的温州市“双减集成改革”赋能行动现场会上,乐清市实验小学薛岩强校长以《未来视域下学校场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》为题,介绍如何通过场馆建设和场景打造来为“双减”赋能,破解双减难题,得到专家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。
薛岩强介绍了学校近年来为了丰富校园课程资源和课后服务内容,助推“双减”落地,通过场馆建设和场景打造,让资源扩容的相关情况。比如智慧体育项目、人工智能探索中心、云溪美术馆、小海豚讲坛等。他强调要把校园“还给”学生,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和舞台。
他还重点介绍了乐清湾鸟类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情况。这是一个温州市项目化学习种子教师培训班的平移项目,原型是“校园栖息地”。在乐清市实验小学,张耀尹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各类生物的“栖息”状况。他们通过观察发现,学校里有20多种鸟类。再经过深入调查和咨询,发现现在校园里的鸟类比以前减少了。于是他们提出了“如何改善校园环境,吸引更多的鸟类栖息?”这样的驱动性问题并开展研究性学习。学生自主开展宣传保护鸟类行动,并借助温州“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”,上传各类鸟类的介绍、学习单等内容制作而成的图片、视频。为了增加云上博物馆的观赏体验感,他们还开发了识鸟游戏、观鸟趣事、情景剧视频等内容。学校在学生学习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投入,2023年着手建设实地儿童鸟类博物馆,分别建成了乐清湾滩涂湿地模拟场馆和乐清林鸟标本展示馆。云上博物馆和实地模拟场馆为科学教育提供有力帮助。
薛岩强介绍说,云上儿童乡村博物馆和湿地模拟场馆的建成,在本质上指向儿童的真实学习。回顾校园鸟类栖息地项目,学生们从提出驱动性问题,到进一步提出待解决的具体问题,再到云上儿童乡村博物馆的策划和滩涂湿地模拟场馆、林鸟展示柜的建设,都是学生参与设计和布展,还充当鸟类讲解员。这个过程学生们像鸟类学家一样思考,像博物馆策展师一样工作,这一种真实的学习、深度的学习。在意义上,儿童博物馆为科学教育提供有效载体。今年五月,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》和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,都提到了“培养学生深度思维,探索项目式、跨学科学习,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”的要求。学校通过场馆建设,开展项目化学习,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正是教育所需。在话语系统上,是推进学习方式变革。“双减”不仅仅只是减轻作业负担,而是要改变教育生态,其核心在于推进学习方式变革。我们要建立起真正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,通过大量的项目化学习、跨学科学习,来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。我们学校已经连续三年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周,每年举行为期一周的沉浸式项目化学习,还开展学科项目化学习等。这些做法,都指向学习方式变革和育人模式的转变。
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和乐清湾滩涂湿地模拟场馆的建设,还为城乡共学提供了具体路径。这个项目缘起于温州的校园栖息地,落地于乐清实验小学成为校园鸟类栖息地,建成线上、线下儿童博物馆以后,温州市双潮小学、瓯海区南白象实验小学、瓯海区外国语小学和乐清市智仁小学等兄弟学校,都在利用云上博物馆开展鸟类观察学习活动。同时,他们也参与云上博物馆的共建,上传他们的学习成果。这种从温州到乐清,又辐射全市的学习方式,是真正的共建、共享、共学、共研,是城乡共学、教研共富的有效路径。
校园场馆建设和场景打造,不仅仅是为了校园空间的美观,而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,为学生打造集教育性、生态性、探究性为一体的校园生态环境。未来,我们新建设的胜利校区,就设有屋顶农场、水稻景观、土壤成分等场景。我们将努力通过场馆建设和场景打造,为双减赋能、扩容,助力“双减”落地。
来源:乐清市实验小学
|
|